如何教會小小孩正常社交?按照語言發展 5 階段,引導孩子跟他人相處

當孩子逐漸長大,爸媽們一方面覺得高興,一方面也會開始擔心自己的小小孩進了學校之後,會不會常常跟同學起衝突?或是覺得自己的孩子總是講話沒禮貌、不太愛跟別人講話或玩鬧?這種時候,爸媽們除了要求孩子「不可以這樣」、「大方一點」之外,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些學齡前的「小小孩」學會正常的社交呢?

孩子的第一個模仿對象,一定是家人

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羅惠群說,孩子出生之後,開始練習「社交」這件事,一定是從身旁的大人開始的,即使不是爸爸媽媽,也可能是阿公、阿嬤,所以身旁的人「如何對待其他人」,是孩子學會社交的重要關鍵。 而社交是需要「練習」的,所以如果孩子是獨生子女,父母又忙於工作、很少跟孩子有長時間互動,孩子在剛開始跟其他人相處的時候,就會顯得特別彆扭,或是不順暢。「不過如果只是缺乏練習,通常在學校跟其他人相處之後,社交能力就會慢慢好起來,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大。」羅惠群說。

但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社交「受挫」而不願意再進行社交,或是害怕被討厭、被笑,這類型的孩子就會變得比較抗拒社交,甚至顯得有些孤僻。羅惠群說,這就很仰賴父母、老師的引導,讓孩子在社交上建立信心,有正向回饋才能改善。

練習社交的幾項原則

  • 多與他人互動。
  • 示範跟他人互動的樣子給孩子看。
  • 按照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,給予孩子不同的引導。
  • 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。
  • 在孩子說完一句話之後,引導孩子把句子說得更長、表達的更完整。

幼兒語言發展里程碑

而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兒童發展里程碑,兒童的語言發展大概要到 3 歲左右會比較完整,所以在 1、2 歲的時候,別急著要求孩子要跟別人好好社交,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比較重要。

2~3 歲

  • 理解能力:可理解大部分具體生活情境的語句,聽懂簡單的指令。
  • 表達能力:詞彙量逐步增加中,除了單詞之外,會使用簡單的短語來表達自己的需求,或是描述跟自己相關的事件;例如媽媽抱抱、我要喝水等。
  • 常見狀況:當出現陌生情境,或是複雜狀況時,會表達不清、或是無法理解,因而生氣哭鬧。

家長協助的技巧:這時期的孩子還不懂複雜的概念,建議當孩子試圖想表達情緒、或是與他人交流時,可以在旁邊協助孩子說明,讓孩子學習如何更完整的表達。

3~4 歲

  • 理解能力:除了具體生活情境,也開始掌握一些抽象概念,像是時間、方位並出現「時間先後」的概念;也開始出現「所有權」的概念。
  • 表達能力:大部分事情都可以正確描述,但還是會有語意不清的時候。
  • 常見狀況:講話過於簡短,認為其他人都懂自己的意思,開始有「交朋友」行為。

家長協助的技巧:這時候的孩子多半已經開始理解「自己」與「他人」的不同,可以藉由「角色扮演」的技巧,讓孩子思考當自己變成他人時,會有什麼感受,讓孩子建立換位思考的能力,幫助社交更順暢。

4 歲

  • 理解能力:可以理解「真實」與「故事」之間的區別,有邏輯思考能力。
  • 表達能力:開始會使用複雜的長句子,能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,並能進行流暢的對話。
  • 常見狀況:自我意識增加,想引起他人注意而有誇張的語言跟行為,同時開始會稱讚或批評同齡的孩子。

家長協助的技巧:這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,可能會出現一些比較誇張、想像力太豐富的行為,看起來像在「吹牛」;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「真實發生」的事情去表達,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優點。

5歲

  • 理解能力:可以理解複雜的指令、訊息。
  • 表達能力:語句可能會很像大人,會使用比較艱難的詞彙,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、需求,並能進行流暢的對話。
  • 常見狀況:開始有「社會性」,會遵守規範、規矩,並同樣要求他人。

家長協助的技巧:這時候的孩子會開始懂得「團體」是什麼,會遵守團體訂下的規矩,所以父母可以藉機跟孩子討論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狀況時,應該怎麼處理;例如打翻東西時,要自己清理乾淨,或是幫忙做家事、跟別人相處的方式等。

6歲

  • 理解能力:可以理解複雜的指令、訊息,具有邏輯思考的能力,而且能聽懂推理或雙關。
  • 表達能力:語句接近大人,會使用比較艱難的詞彙,能針對某一件事情進行討論或推理。
  • 常見狀況:開始會跟同儕有比較心理,或是區分小團體。

家長協助的技巧:因為思想、語言能力都比較成熟,這時候可以教導孩子說笑話,或是閱讀文學作品,讓孩子語言使用能力更好,可以自由發展自己的社交技巧,孩子也會逐漸找到自己合得來的夥伴。

如果孩子內向,也不需要擔心

不過有時候即使家長很認真訓練孩子社交,孩子還是會「不太愛說話」,羅惠群則說,「外向、內向的性格都是存在的,孩子的發展應該要是多元的,做自己最舒服,不用一定要長成一樣的樣子。如果孩子天生就比較內向,那也很好,不需要強迫他們改變。」

而有些孩子可能發展更早熟,就會跟同儕相處比較淡。例如獨生子女,平常跟大人相處比較多,所以比較習慣跟大人講話的模式,在小學、國中時期都會不太跟同儕來往,或是覺得同儕都「很幼稚」,羅惠群說,這時候只要陪著孩子度過就好,當上了高中、大學,大家都成熟了,彼此之間就能好好相處了,「家長真的不用太擔心小孩是不是有病,只要表達能力正常,這其實不需要太擔心。」

文/盧映慈 圖/蘇鈺婷

延伸閱讀

的孩子有自閉症嗎?兒童心智科專家提醒,根據 3 大特質來判斷
寶貝說話卡卡怎麼辦?語言治療師教你了解語言障礙及如何跟孩子好好說話
學齡孩子講話不清楚又結巴?治療師一張表、三大症狀評估語言能力

讀者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