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心裡苦,但寶寶可以說!近年來,心理疾病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,家長也更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,石牌鄭身心醫學診所臨床心理師郝心友表示,以臨床工作者的主觀角度而言,ADHD 跟焦慮症的小朋友有變多,可能是大家對於「看精神科或身心科」以及「找心理師」的接受度已經高了不少,所以被發現的人變多了。
像是曾經火紅的韓劇《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》、還有之前風靡全台的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都有精神疾病的角色,包括自閉症、思覺失調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等,引發大家的關注及討論,呈現現今社會對這些疾病的關心,心理疾病就像身體疾病一樣,也需要被管理和重視。
常見的兒童心理疾患有哪些?
學齡期
1.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
2. 學習障礙
3. 情緒相關的症狀
4.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(ASD)
學齡前
1.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
2. 語言遲緩
3.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(ASD)
其中,以臨床觀察的角度來說,ADHD 和焦慮疾患的患者有變多,郝心友心理師說。
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小朋友有心理疾患呢?
1. 生活習慣的變化
郝心友心理師說:「如果就世代特性來看,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,在物價上升、需求增加,但好的工作機會不多的狀況下,父母親容易有壓力,這些壓力可能會影響孩子。」現代人花很多時間在網路或遊戲中,家長和孩子都少了時間陪伴彼此,孩子也更容易在網路上搜尋到不那麼適切的內容。
2. 接受度變高
郝心友心理師也提到,到兒童精神科就診的孩子增加,某部分也是因為老師、家長對於孩子的問題,敏感度有上升,對於「看精神科或身心科」以及「找心理師」的接受度也高了不少。
家長可以怎麼做?
「接納」的態度很重要
世代改變跟社會壓力可能都無可避免,但如果用「這一切便是我所遇到的狀況,有沒那麼好的部分、也有好的部分」的想法看待事情,對心理健康會很有幫助,例如:不是孩子的錯,也不是我的錯,而是我們一起遇到的情況,另外,也可以時常提醒自己孩子的好。
溝通和陪伴
分享彼此的感覺跟想法很重要,郝心友心理師補充:「我非常鼓勵家長多多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,當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(小至課業大致霸凌),家長都可以成為依靠。」
接納「負面情緒」
好好陪陪自己的負向情緒,才能好好陪陪孩子的負向情緒。郝心友心理師表示:「我覺得『接納負向情緒』是華人社會,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,都非常需要學習的一面,負向情緒的存在是為了告訴我們,這件事是我們很在意的事情,我們要面對他、正視他。」
文/莊筱彤 圖/蘇鈺婷
延伸閱讀
過動症、ADHD 到底是什麼?用 9 大 QA 一次了解成因、症狀、治療
我的孩子有自閉症嗎?兒童心智科專家提醒,根據 3 大特質來判斷
我的孩子是否有「發展遲緩」?常見遲緩面向又有哪些?5 大重點一次搞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