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是護理師,在加護病房看過幾百個早產兒,我以為我已經跟早產兒很近了,但沒想到它會在我身上。」說到這裡,小花忍不住哽咽,她是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護理師,而且已經有8年的經驗,但是成為家長,跟客觀的旁觀者,還是不同。
早產兒其實離你很近
台灣每年有 2 萬的早產兒,隨著高齡產婦增加、環境荷爾蒙的影響,早產兒比例可以說「只會多、不會少」;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說,「每個人都在拚經濟,結果拚到最後,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,超過 37、38 歲生小孩,就是早產兒的高危險群,臨床上也看到早產、或是高風險的寶寶越來越多。」
早產兒帶來的社會變化,許瓊心也很有感,「很多人都覺得早產兒是醫院要處理的啊,為什麼要政府負責?但是現在少子化,要怎麼樣讓每個孩子都健康長大?很多情緒問題,像是過動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未來的疾病、遲緩都是可以避免的,我們臨近的韓國就是由政府全心投入,現在希望我們也可以。」
許瓊心說,很多爸媽會覺得早產兒「根本不會發生在我身上」,或是覺得「都已經滿 36 週了,不算早產」,還有爸媽看到寶寶生出來感覺還滿健康的啊,就認為「根本沒事嘛!」但其實這些寶寶可能食慾比較差、比較敏感,而且發展遲緩的部分要等到比較後期才看得出來。
34 週+ 1 天~36 週+ 6 天,許瓊心說,其實都算是晚期的早產,還是要持續追蹤,而 26 週以下、出生體重 1500 公克以下的寶寶,發展遲緩的比例達到 1/3,24 週以下更有 1/2,比例是很高的,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啊!
早產兒的照顧,連「專業」的人都會茫然
「我兩胎之間太近了,我的子宮頸太短,所以本來就有想到可能不會足月,所以我很努力的想安胎,安胎藥一天要 1 萬 8 千元,但再貴也要花,只是安胎到 29 週,還是撐不住了,許瓊心醫師跟我說,『小花,夠了,孩子生下來,我們來顧她。』」小花把女兒醬醬生下來之後,只有 1120 公克,還因為有黴菌感染,要靠呼吸器、吃藥來保住生命,好不容易在醫院養到 2200 公克出院,接回家又是另一個難題。「她常常嗆到奶,臉色就會發黑,我餵奶常常餵到哭,為什麼她就是吃不下?我是專業的人耶,我的壓力都這麼大了,何況其他人?」還好醬醬經過一長段時間的早療,現在 10 個月大,已經追上足月寶寶的發展,但小花說,那段時間接收到太多資訊,有時也不能分辨哪個是對的、哪個是有用的,還是很需要有「一步驟一步驟」的正確資訊可以按部就班的進行。
早產兒要「矯正年齡」
早產兒基金會董事、馬偕醫院醫學教育部副主任彭純芝在國健署的計劃支持之下,主持編製《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》,裡面包含出院後的生活照顧、早期療癒的居家做法等,她說,「早產兒是含苞待放的花朵,有細心的灌溉,就可以綻放。」
許瓊心說,對待早產兒,第一件事情是「心態擺正」,除了不要拿早產兒跟別的嬰兒比較之外,也要懂得矯正年齡。「比如一個寶寶的預產期如果是12/5,但他在9/5出生,他的滿月就不是 10/5,而是明年的 1/5,6 個月大要會翻身的時候,他的6個月大是6/5,不是我們認為的 3/5。」
只有矯正了年齡,才不會因為寶寶表現不如預期,覺得很挫折,也才能真正看出寶寶應該有的發展、讓他慢慢追上來。許瓊心說,「一般 1500 公克以下的寶寶,我們新生兒學會有共識,都會追蹤到 3 歲,3 歲之後,他就可以用出生那刻的年齡當作年齡了。」
「再來,爸媽跟寶寶陪讀、陪玩、按摩、做健康操,還有好好的擁抱,都可以刺激寶寶的腦神經發展,很多人以為嬰兒躺在那裡聽不懂你說的話,不,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能接收訊息了。」許瓊心說,早產兒放在保溫箱裡,缺少很多跟爸媽接觸的時間,所以回家之後,一定要好好抱抱、觸摸、講話,以後的情緒才會比較穩定,也比較不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。
「雖然說早產兒的確比較容易有精神狀態不穩的情況,但連一般人都有情緒問題了,我們不用貼標籤。但是這些過動、過度內向導致的憂鬱、學習障礙,都是可以避免的,只要爸媽有自覺。有一個出生 800 公克的孩子,因為有早療,養到現在,英文、法文學得比我還好,而且最近還去了台中歌劇院唱歌!因為有爸媽的關注、教導,所以早產對他並不是問題。」
文/盧映慈 圖/許嘉真
延伸閱讀
嬰幼兒 7 歲以下有 7 次免費兒童健檢!幾大指標找出孩子健康指數
0~6歲是兒童發展「關鍵期」!一次認識兒童發展、自我檢核表
認識兒童發展遲緩:早療其實不可怕!爸媽投入越多孩子成長越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