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覺統合訓練是什麼?我的孩子適合嗎?日常練習幫助整合身體與外界的感官訊息

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「 感覺統合」, 環境中豐富感覺的訊息包含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、前庭覺和本體覺等。感覺統合有狀況的孩子,可能引發專注力不足、情緒障礙,以及社會互動技巧不佳等問題,感覺統合訓練能幫助他們及早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。

有在職能教室上過課的孩子和爸媽,對教室那些大大小小的滾筒、治療球、角墊和攀繩,應該感到不陌生吧?還有吊在天花板、長得像盪鞦韆的懸吊系統,以及幾乎成為標準配備的斜坡跑道和球池,這些器材大家或多或少都見過。

通常這些設備會以幾種外在形象出現:人工草皮、木紋,以及飽和度很高的紅、藍、黃、綠四種顏色。而小朋友在上課前,無論是個別課或團體課,治療師幾乎都會運用這些器材讓孩子們做好「暖身」的動作,即使是視知覺或認知遊戲課程也不例外。

以上這些彷彿遊樂場設施的東西,都是「感覺統合」課程裡常見的工具。別看孩子只是在教室跑、跳、攀、爬、盪,這些動作可是幫了治療師不少忙。

感覺統合是什麼?兩大重點帶你簡單瞭解

爸媽帶著孩子上了這麼久的課,想必也聽治療師說過不下數十次的「感覺統合」吧?究竟,感覺統合是什麼呢?事實上,感覺統合一詞,是由美國職能治療專家的珍.艾爾絲(Jean Ayres)所提出的一種理論。

一般來說,人的感覺大致可分為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、前庭覺和本體覺,而珍.艾利絲的理論指出,孩子在 7 歲以前,這些感覺在學習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 進一步來說,這些感覺刺激,會被「登錄」到大腦中,並使我們產生合適的反應,這就是感覺統合。

聽起來好像很玄妙。舉個例子,如果孩子已經 5、6 歲,卻仍不敢從溜滑梯上溜下來、無法接受小幅度的搖擺,甚至對毛梳、魔鬼氈等多種物品的觸感和質地感到厭惡,那我們就可以合理懷疑,他可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。

日常生活裡,挑戰感覺統合的活動無所不在

試想,我們的生活中,其實有好多地方都有賴感覺為我們提供服務,像是避開障礙物、不用一直盯著鞋子看就能繫好鞋帶,或是背背包上下班,就連最基礎的走樓梯跟走路,也都需要前庭覺和本體覺,來幫助我們維持平衡,以及定位、運用每一寸關節肌肉。

一般來說,孩子的日常也是如此。他們會根據對聲光刺激的經驗,判斷紅燈行、綠燈停,或是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,牽著爸媽的手過馬路。他們可以透過追趕跑跳強化自己的肢體動作,也能藉由觸碰草地、棉毛、梳子、貼紙等不同觸感的物品,來認識這個世界。

然而,感覺統合有狀況的孩子,比較難整合並適應這些環境帶來的訊息,或是容易對刺激過度敏感 / 遲鈍,以上種種除了會影響孩子在動作上的發展外,如不積極處理,還會進一步引發專注力不足、情緒障礙,以及社會互動技巧不佳等問題。

在上感統課前,治療師一定會釐清的四大障礙

一般來說,感覺統合問題可分為以下四種:

一、感覺調節障礙(sensory modulation problems)

當大腦對外界的刺激的反應「過度敏感或遲鈍」,就是所謂的感覺調節障礙。舉個例子,對觸覺過度敏感的人,他們可能很難接受某些衣料材質,甚至無法忍受衣服後面有標籤;反之,對觸摸反應不足的小朋友,他們可能不會察覺到有人在輕拍他們的肩膀。

二、感覺區辨障礙(sensory discrimination and perceptual problems)

這個問題源自大腦無法判斷或區辨它所接收到的感覺訊息,使得孩子無法很好地運用環境帶給他的資訊。以觸覺和本體覺為例,當孩子無法判斷物品的質地或重量時,他的動作可能會顯得有些笨拙,甚至不太知道如何控制力量的大小。

三、前庭與雙側功能問題(vestibular bilateral functional problems)

如果今天我們的前庭感覺無法正常發揮它的功能,就會導致平衡問題,也可能使我們在做動作時,會有兩側不協調的狀況發生。

四、動作計畫問題(praxis problems)

所謂的動作計畫,主要針對「過去從未做過的運動」,我們的大腦會以經驗和感覺等能力完成這些任務。對孩子來說,可能是坐、爬、站、跑、跳等基礎粗大動作,或是串珠、疊積木、握筆寫字等精細動作;對成年人而言,就可能是學開車、練習新的瑜伽動作等等。如果孩子的感官無法適當地處理訊息,學習就會變得十分困難——他們很難清楚地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,以及判斷動作所需的力量、速度與方向。

為何孩子需要透過職能專業訓練感統能力?

以上,就是感覺統合能幫助孩子「探索世界」與「好好生活」的面相。相信許多人都會覺得,這些事情在平時就可以訓練,為什麼還需要帶孩子到職能治療師那兒接受訓練和療育?

坊間有許多關於感覺統合的療育課程,然而在台灣,感覺統合治療為《職能治療師法》 規範的職能治療師業務內容,而職能治療師也應是接受過最完整感統教育的專業人員,他們能利用標準的評估工具和執業經驗,快速判斷孩子的感統問題,也能根據孩子的障礙類別,設計最能「對症下藥」的課程方案。

特別提出這一點是因為,感覺刺激的給予過猶不及,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很容易誤判(或忽視)孩子對這些刺激的需求,一味提供刺激而沒給孩子適應與學習的時間,可能讓孩子對這些刺激心生排斥或索求無度,這對他們在學習新事物上,反而適得其反。

由於感覺統合跟我們的生活高度密切相關,加上課後衛教時間有限,很多家長往往帶著孩子上了 1、2 年的課,還是摸不清感覺統合到底在教什麼。不過,其實這一直都不是玄妙難解的詞,甚至可以從字面上的意思略窺它的核心精神,也就是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、前庭覺和本體覺等感覺的「刺激與資訊重整」。

下次帶孩子去上課時,不妨觀察一下老師的課程內容,回想像是打掃、洗碗、收玩具等日常家務,或是孩子在參與學校活動時的種種,哪些地方也跟這些遊戲有相似之處,並多與老師討論,相信您會對感覺統合有更清楚、更深刻的概念!

文/李怡麥 圖/蘇鈺婷

參考資料

延伸閱讀
如何為孩子規劃早期療育?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最多,如能陪伴在家練習,效果更顯著!
早療越早,效果越好!教你看懂孩子需要早期療育的時機
認識兒童發展遲緩:早療其實不可怕!爸媽投入越多孩子成長越好

讀者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