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兒童發展遲緩:早療其實不可怕!爸媽投入越多孩子成長越好

每一個寶貝在誕生的時候,都承載了爸爸媽媽的祝福,希望他們能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長大。然而當「兒童發展遲緩」這個名詞出現在生命裡的時候,爸媽可能面臨的是震驚、自責、與無助,因而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。

到底什麼是兒童發展遲緩?兒童發展遲緩是指因為生理、心理、環境等因素影響,讓孩子的成熟速度比較緩慢。而發展成熟有一個 0~6 歲關鍵期,錯過發展關鍵期之後就很難再繼續成長,所以還是會希望在 0~6 歲期間讓孩子能跟上發展的腳步,讓他們擁有未來獨立生活的自主能力。

早療其實不可怕!我們要給獨一無二的孩子最適合的幫助

有些爸媽可能看到「早療」的名詞就很抗拒,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、不需要接受早療。但發展遲緩基金會董事長雷游秀華以自身的例子說明,若是孩子有機會提早接受專業的療育,進步應該會更大,因為她的兒子就是最真實的例子。

雷游秀華的大兒子在一歲多才發現有腦性麻痺,但那時對於療育的概念並不多,因此訓練也斷斷續續,也因此感嘆如果早有這些概念,或許孩子能更進步。(引自:《台灣早療記事》)

發展遲緩基金會執行長蔡美芬說,爸媽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貼標籤,但「什麼是特殊?每個人都特殊,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人,那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幫助?如何幫助他?剛好這群孩子就是需要早療,沒什麼好丟臉的。」

早療的好處!讓孩子能獨立自理自己的生活

根據社會及家庭署(社家署)的統計數據,在 109 年,台灣有 2.6 萬名孩子正接受早療。而每在早療投入 1 元,在特殊教育的成本就能省下 3 元;讓孩子能獨立自理生活、甚至創造更多價值,其實不只是爸媽的願望,也是對社會最健康的方式。

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說,現在診斷標準越來越明確,加上包容度提高,大家也越來越認識「早療」;而早療除了治療疾病本身之外,更強調「能力要跟上」,讓孩子至少能獨立自理,不管在心態、行為上都是很積極的。

「有時候太保護並不是一件好事,當孩子能力慢慢培養起來,其實可以考慮跟大一點的孩子一起讀書、玩耍,有了學習對象,孩子就能突破自己的舒適圈,讓能力更往下一個階段提升。」張美美說。

爸媽可以做的事情:參與孩子成長的每一刻

而除了要找到專業人士、提供孩子最適合的早療資源之外,蔡美芬也提醒,爸媽的參與有時候比醫療院所的選擇更重要

「有些療育其實是不必要的,但因為周圍的人都說需要、爸媽也沒時間了解自己孩子的狀況,於是就多做了很多不需要的療程。所以爸媽的觀念重不重要?非常重要。」蔡美芬說。

張美美也提到,如果爸媽沒有積極參與,卻認為只要送孩子去醫療院所早療就可以好轉,那一定會失望。「因為治療一次只有一小時,回家之後如果不練習,孩子怎麼會進步呢?」

「政府端提供指引守則,學校端提供輔導人力,家長端要改變觀念,醫院端要篩選不必要的療育,這樣才能把早療的資源最大化。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融合的環境之中,我們也需要融合不同的資源才能給予孩子最適合的方向。」蔡美芬說。

文/盧映慈 圖/蘇鈺婷

1.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
2. 《台灣早療紀事:一位平凡媽媽的生命共好之旅》,蔡美芬,城邦印書館
3. 社會及家庭署民國109年統計數據

延伸閱讀

嬰幼兒 7 歲以下有 7 次免費兒童健檢!幾大指標找出孩子健康指數
0~6歲是兒童發展「關鍵期」!一次認識兒童發展、自我檢核表
我的孩子是否有「發展遲緩」?常見遲緩面向又有哪些?5 大重點一次搞懂

讀者留言